@汉中人,机遇来了!这类人才缺口大!企业想办法留人→

来源:汉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佩蓉 崔慧芬 何娜 2023-06-09 14:31:04

“一个月工资至少能拿到5000,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手中有技术,心中不慌张。”

“企业的氛围很好,技术工人很受尊重。”

近日,汉中市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在对往届毕业生回访过程中,收到了这样的反馈。

一位来该校校园招聘的HR坦言:“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很难‘抢’,我们现在更多考虑的是,开出怎样的条件才能吸引他们、留住他们。”

如今,掌握过硬技术的职校生在就业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企业求贤若渴,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企业用工结构的变化。当下,产业工人的“画像”是怎样的?如何培育更多符合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产业工人?尽快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我市构建“3552”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既现实,又迫切。

现状

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大规模应用,正在对用工市场进行重塑。在工厂一线,普通工人占比少了,技术工人占比多了,但较高技术岗位的人员缺口仍比较大。

趋势

技术工人在企业不断成长,成为专家型工人,企业也需要不断吸收新鲜的血液,如何招聘到知识丰富、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工人,是每家企业必须研究的课题,校企合作为双方实现了共赢。

未来

市人社局正在制定《加强技能汉中建设,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促进人才供给与汉中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相匹配,努力破解劳动者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增强技能人才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为汉中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少与多

普通工人占比少了,技术工人占比多了

车间里,智能化机器的数量在增加,传统流水线工人的数量正在减少。

在陕西伟志服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车间主任郭文建正在指导工人进行智能裁床作业。近几年,这家服装生产企业在实施转型升级后,完成了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改造。

图片

▲ 陕西伟志服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智能上装车间的工人们正在进行上装的前道缝制。

郭文建进公司已有26个年头了,从裁工干到车间主任,见证了由传统服装生产到智能制造的巨大变化。“在这期间,我们引进了德国拓卡奔马批量化智能裁床,最多一次可以裁剪一百层面料或里料,在拉布机的配合,效率和精度都非常高。同时,购置了纳捷个性化智能裁床,6至10分钟就能完成1套个性化西服的精准裁剪。这些设备的投入,使裁剪车间人数由早期的120多人锐减至60人。”他指着排版投影在智能裁床上正在裁剪的面料说,原来每个裁工都是搭着版皮用画粉画,然后对着单子人工加放,再用剪刀裁。慢不说,还容易出现失误,对裁工的要求极高,一点不对,料就废了。现在智能制造系统能自动排版,只用铺好布,点一下电脑按钮就自动开始剪裁,十分方便。

陕西伟志服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云双介绍,经过三期智能改造,伟志服饰已打造由订单管理、供应链管理、智能数据中心、智能仓储和生产管理五个子系统构成的智能制造系统,配套进行了硬件设备设施更新与改造,可实现24小时自动排版、自动智能化裁剪、全程生产信息跟踪、吊挂系统半成品传递等全新的服装生产模式,生产效率累计提升25%,生产成本下降10%以上。

与此同时,在智能吊挂生产线上,待加工的服装由系统分配自主“走”完整个流程。工人们只需刷IC卡,就能读取数据,实现精准生产。“原来没进行改造时,半成品要用塑料框在上下工序间传递,还得登记件数。现在都是自动吊挂,这道工序做完后,按一下按钮,半成品衣服就传到下道工序去了,刷一下衣服上的卡就计上件了。与衣服有关的制作要求,一刷卡也就显示到这个电脑屏上了,比过去方便多了”。缝制工白玲说。

陕西伟志服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用工结构变化,是我市制造企业的一个代表性案例。陈云双分析,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大规模应用,正在对用工市场进行重塑。“在工厂一线,普通工人占比少了,技术工人占比多了。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工人要在跟机器‘抢饭碗’中占得上风,就得让自己转型升‘技’,学会操作设备和电脑是必修课。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学一门技能,因为制造业中较高技术岗位的人员缺口仍比较大。”

降与升

工人和机器人一起迭代 降低劳动强度 提升技能水平

“现在我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保证自己与时代同步,随时能跟上设备迭代更新的步伐。”在车间一线工作20余年的曹永年说,自动化更考验一线工人的脑力和眼力,每台设备都需要设置不同的参数,每一道参数又都有对应的指导书,这些都必须牢记心中,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灵活应对。

1999年,曹永年大学毕业后就到汉中收获机械厂工作,2009年该厂倒闭,他被迫下岗。这一年,陕西德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他随即应聘到该公司,成为了一名车间操作工。

设备的升级改造,可以在降低工人劳动强度的同时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这些年,德容公司规模不断扩大,设备也在不断迭代更新,普通机床换成了数控机床,产业工人被倒逼转型,曹永年的职业挑战和机遇随之到来。

“引入新设备后,我必须及时跟进学习相关资料,熟悉编程等知识,打通产品生产工序,确保能得心应手地操作设备。”曹永年告诉记者,当时除了跟设备供应厂家的技术人员学习操作手册之外,公司还组织其他部门的技术骨干一起钻研摸索,相互探讨学习,2个月左右,大家基本都能熟练操作新设备了。

在一次次的设备升级更新中,曹永年的技能也在不断精进和突破,如今他已是该公司普加中心工段长,成为了40多名一线工人的管理者和指导者,工资也比以前高了一倍多。

图片

▲ 曹永年指导年轻技术人员操作机器。

“曹师傅肯钻研、爱学习,是公司技能最突出的工人,多年来从未出现过技术失误,基本上每年都被评为公司的模范标兵。他现在依然在持续学习新工艺、新技术,熟悉新产品、新设备,为新员工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该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兰吉红介绍,公司里有很多像曹永年一样勤奋好学的产业工人,通过技能学习与机器同步迭代升级,变身为创新工匠、技术骨干,与企业相互成就、共同成长。

如今,该公司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工人升级”的重要性。去年,公司在市人社局的指导下,审批成立了企业职工培训中心,通过内部培养机制,对现有工人进行技能培训,打通员工的上升渠道。

“随着设备的不断升级,公司对一线工人的综合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通过内部培养晋升上来的技能人才,最符合公司实际需求,留在公司的稳定性也更高,对企业和员工而言是一种双赢。”兰吉红说。

竞与合

校企合作育才促共赢

技术工人在企业不断成长,成为专家型工人,企业也需要不断吸收新鲜的血液,如何招聘到知识丰富、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工人,是每家企业必须研究的课题,校企合作这种培养人材的模式则为双方实现了共赢。

对学校来说,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取得实效,形成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集合优势、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对企业来说,通过与学校开展合作对接,不断加大人力资源协作力度,既能缓解招工难、用工难问题,又能培养适合企业岗位和企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达到企业和院校共赢的良性循环。

“我们学院毕业的学生在就业单位很受欢迎,很多学生通过短短几年时间的磨砺都能晋升到企业的中层。”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管理办公室主任闫寒乙向记者介绍。

该学院2021届应用电子专业毕业生牟瑞在2020年通过校园双选会进入青岛海尔洗涤电器有限公司实习,2020年9月担任工厂质量管理部门现场巡检员,负责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跟踪管控,确保质量零问题。2021年8月与青岛海尔洗涤电器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劳动合同。因工作中思维活跃、敢于创新,于2021年10月转型担任人力资源部人事经理。

牟瑞的成长经历是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扎实开展校企合作的一个缩影。闫寒乙说:“在校期间我们采取2+1的培养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1年岗位实习,让学生和企业都能提前了解对方。同时我们在课程中加入项目驱动、企业调研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外聘了行业技术能手进校教书,让学生能掌握最新的行业讯息和技术,在实习岗位的选择上,学校瞄准大城市大企业,开拓学生的眼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经历。”

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的就业情况一直很好,今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截至目前达到了63.45%。海尔、比亚迪、吉利汽车是学生们的主要就业方向。“近年来,我们一直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适应力强的产业工人,在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现在我们每天都能接到很多企业的招聘电话,对我们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的毕业生需求很大。”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史雪峰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深刻认识到了技术工人的重要性,技术工人供不应求,企业求贤若渴,如何吸引年轻人,企业也拿出了最大的诚意。

“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和合理的报酬是两大法宝。”谈及如何留住年轻人的心,陕西德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兰吉红坦言。

在汉中经开区的支持下,该公司在厂区内为员工提供了标准化的公寓和餐厅,从改善食宿方面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

建立完善的快速晋升渠道是最直接的涨薪办法。该公司在新员工入职之前就指定了帮带师傅,以老带新的方式让新员工迅速掌握岗位技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公司厂部和工段也会定期开展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并鼓励员工积极参加企业职工培训中心的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课程,通过考试拿到国家认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此来提高员工薪酬。

该公司还采取了另一种细水长流的办法,与高校合作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把产业发展需求提前植入学生心中。该公司与陕西理工大学、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院校均有不同项目的合作。

“我们对大专以上应届毕业生需求正逐步提高,与陕西理工大学建立了技术合作机制,与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和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企校大学生实训基地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共同培养岗位所需的技能人才,每年从高校引进30余名应届生,相信这也是未来企业招收优质高校毕业生的必经渠道。”兰吉红说。

破与立

出台多项利好政策 稳步提升技能人才比例

当前,我市正处于构建“3552”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加快培育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有力的高技能型人才队伍迫在眉睫。

伴随着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攀升,我市技工院校也在同步跟进。5月11日,汉中市技工教育联盟(集团)成立,标志着汉中市技工教育在联盟化、集团化、现代化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技工教育联盟(集团)将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新机遇和新机制,增强职业教育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实现产教融合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促进汉中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联盟成员也将从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部门合作三方面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涵,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市人社局不断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技能汉中”行动,制定《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等,培育引进更多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近年来,有序开展了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备案工作,截至目前,批准备案技能等级评价机构31个,其中企业2个,院校9个,社会组织20个。共组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62批次13292人参加,取证10040人。涵盖汽车维修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等22个工种,其中初级工4798人,中级工5836人,高级工442人,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需要看到的是,无论是职业教育学校、制造业企业还是人社部门,都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有着清晰的规划,但是现实情况中仍然存在中小企业对技能等级评价工作积极性不高,技师和高级技师存量不足,流失严重,绿色食品职业工种备案少,装备制造业不足,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市人社局正在制定《加强技能汉中建设,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促进人才供给与汉中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相匹配,努力破解劳动者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增强技能人才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为汉中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市人社局将深入落实人才培育补贴政策,鼓励民营企业申报职工培训中心,支持开展岗前、在岗、新型学徒制等职工技能培训,培训补贴直补企业。鼓励民营企业创建院士(专家)和博士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动技能人才认定与薪酬待遇挂钩。持续开展‘兴业在汉中·乐业在家乡’系列活动,深入实施‘五个一批’拓岗就业工程,不断提高招才用工成效。”汉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本福说。

责任编辑: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