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庭院如何发展大产业?汉中是这样做的→

来源:汉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娜 2023-06-01 14:59:13

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勾画过一幅田宅、农桑、禽畜相结合的小农家庭经济蓝图:“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今年,“庭院经济”首度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

紧扣农民稳步增收、农村宜居宜业,我市大力发展“五小”特色产业,把房前屋后用起来,使庭院“方寸地”变成致富“增收园”,为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小种植育出大产业

20230601150413238-6-c91a1.jpg

王永定夫妇正在直播带货,用电商卖起食用菌和蜂蜜产品,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  黎德华摄

听说家住3组的张业军今年存款又增加了3万多元,着实让西乡县峡口镇江塝村的群众羡慕了一把。张业军说:“我家的茶园,每天光卖鲜叶就能挣100多块钱,一年就是3万多元。只要人勤快,采来‘金叶子’就能过上好日子。”

张业军告诉记者,2016年之前他在外地打工,年收入2万元左右,除去生活开销攒不下多少积蓄,家里也照顾不上。2016年,看到国家对农业扶持政策越来越好,他选择返乡创业,在房前屋后闲置多年的园子种起了茶树。整天“猫”在茶园里,他起早贪黑地干,如今茶园发展到近10亩,七年间仅鲜叶销售一项就带来20多万元收入。“今年我把几亩茶树进行了更新,换种了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品种,以后收益肯定会更高。家门口发展产业,既有收入又能顾家,将来的生活也会越过越好!”张业军信心满满地说。如今像张业军一样,江塝村许多村民依靠茶叶走上了致富路。村里2.8万亩茶园,不仅让“张业军们”大显身手,也带来了游客,为村民增添了又一增收途径。

茶园+庭院,致富好财源。据了解,像张业军这样利用房前屋后种茶树的农户,全市有23万户,户均实现亩茶增收5000元。2022年,全市茶园总面积116万亩,产量5.57万吨,一产产值44亿元,综合产值超过300亿元,茶叶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第一。此外,全市围绕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模式,还累计发展食用菌2.5亿袋、天麻9.67万亩、果园56万亩,使“小种植育出大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引擎”。

小养殖带来大“钱景”

20230601150438563-13-79daa.jpg

王秋林向媒体展示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里养殖的大闸蟹  资料图

“小满”刚过,雨水丰盈时节,正值水稻插秧的大好时机。城固县龙头镇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里,王秋林正在观察上个月投放的大闸蟹苗,并为接下来的插秧做准备。2020年,得知城固县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他通过土地流转盘活“沉睡资产”,将小而散的水田合并成20亩一块的大田,每亩投放蟹苗1200尾。一块田里既种水稻也养大闸蟹、小龙虾等水产品,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获。

王秋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一亩水田产稻谷1300斤,按市场价1.2元每斤计算,每亩产值1560元。现在一亩水田产稻谷1000斤,通过订单农业每斤1.5元,一亩就收入1500元。同时,每亩稻田可收获200斤大闸蟹,每斤市价65元,每亩稻田最少可收入13000元,综合每亩可实现产值14500元,效益是单一种植水稻的9倍多。在王秋林的带动下,10户脱贫户加入合作社投身“庭院经济”,靠勤劳的双手走上了致富增收的道路。2022年,他的合作社通过稻渔综合种养实现利润近50万元。

城固稻渔综合种养只是全市特色养殖产业的一个缩影。我市依托绿水青山生态优势,出台鼓励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打造特色品牌,土猪、中蜂、稻渔、荷蛙等特色养殖达18.6万户。林下有禽、栏中有畜、水里有鱼、檐下有蜂的立体化、复合式、多业态的“微经济”, 释放出促农增收“新活力”。

小加工实现大收益

20230601150137644-84-35308.jpg_scale.jpg

通过“庭院加企业加订单”模式,南郑区两河镇以“扇编”小加工实现大收益   周强 摄

业态繁多的庭院经济,正在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南郑区两河镇白庙村,留守妇女蒋小兰坐在家门口的小板凳上,双脚踩着两束干棕树叶,手指翻飞,半小时后一把棕扇初具雏形。“今年目前编了800多把扇子,挣了近8000元,扇编确实让我们在家门口得了实惠。”蒋小兰说。

在白庙村,几乎在每家都能看到蒸煮晾干的棕树叶片和编好的一摞摞扇子。该村党支部书记周昌远介绍,入户走访中,群众编织的棕扇引起了村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的注意。工作强度低、村里棕叶资源丰富——以“扇编”发展庭院经济解决村上弱劳动力群体增收问题的计划,一锤定音。2018年,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村上举办了扇编技术培训班,帮助村民学习这门手艺。5年时间,通过“庭院+企业+订单”模式,两河镇实现年均棕扇产量30余万把、创收产值300余万元。截至目前,包括扇编在内,南郑区“五编”产业辐射带动6个镇近4000名群众增收,特色产品远销欧洲等地,年均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汉中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入列非遗名录达500多项。我市坚持保护中传承、创新中发展,常态化开展研学、展示、体验等活动,催生出了西乡牛肉干、大咸德老陈醋等明星产品;汉中面皮、略阳罐罐茶等特色美食;南郑“五编”、宁强羌绣等匠心精品,既传承了“老手艺”又开辟了“新门路”,小加工实现大收益,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创业致富。

小服务释放大潜力

20230601150608.png

彭慧玲在家庭农场里直播  受访者供图

“大家好,欢迎来到直播间。带您看猴头菇是如何长出来的?我们宁强绿水青山环境好,这里的猴头菇品质超棒!”没有演播室、没有造型打光,家庭农场做背景,再加一个自拍杆,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网红”彭慧玲只要有空就会直播介绍自家的食用菌。“再过10来天,我申请的电商公司营业执照就要下来啦!以后直播我就可以‘挂小黄车’直接卖货,不用再引流到其他平台销售。通过我们的直播间,宁强县的农特产品能直接卖到消费者手中。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咱农民也能有个好收入。”采访时,她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

说起彭慧玲与丈夫王永定,在当地名气不小。这对年轻夫妻通过中蜂养殖、食用菌种植,不仅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摆脱贫困,还带动30多位群众增收致富。彭慧玲脑子活泛,用社交电商卖起食用菌,不仅为家庭农场的农产品打开了销路,2021年至今,通过电商每年还帮25户村民卖出自家农产品,每户收益3500元以上。网络打通了大山的阻隔,直播成了村民的新农活儿。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初步形成了电商创业脱贫的新格局。

小田园撬动大文旅

春夏时节,漫步汉台区河东店镇花果村,道路干净整洁、农家庭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小景观景色宜人——步步是景、处处有画的田园生活让人流连忘返。

“别看现在村里农家乐红红火火,刚开始发展时也不是一帆风顺。村民心里没底,担心没办过亏钱,我们几个村干部就带头先办。政府上门指导,挨个帮咱开发‘一店一特色’农家菜,有了特色,生意自然火爆。”老支书景有智回忆说,看到农家乐真赚钱,村民们也放开了手脚,个个干劲十足,村里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村上又打造了观花长廊、观花园、特色景点景观,完善登山步道、旅游公厕、生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开启农业观光和采摘体验相结合的绿色生态休闲模式。如今,花果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明星村、网红打卡地,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旅游收入3000余万元。

景有智的“家庭作业”,只是我市发展“庭院经济”助农增收的一个剪影。利用自然生态、田园景观、风情民俗等资源,以旅游接待、休闲养生、度假体验为目的,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我市打造了西乡樱桃沟、留坝楼房沟、汉台花果山等一批闻名省内外的“汉家乐”。2022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7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亿元。

庭院+生产生活服务,释放产业发展大潜力。据了解,我市采取就业培训、信贷扶持、干部帮带等多种举措,鼓励农户在自家庭院设立快递网点,开办小超市、小餐饮、修理店、理发店等,不断提升便民微服务水平,增加群众经营性收入。同时,全力推动特色农产品向商品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协助做好种养加全流程、产供销一体化电商服务,发展农村电商869家,30多类560余种特色产品上线销售。依托电子商务“村村通”,一批“汉字号”的名优产品从“小庭院”飞向了“大市场”,庭院经济成为农村社会经济稳定的“压舱石”。

责任编辑:付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