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阳乡村振兴看郭镇 “一个馍”的产业跃升之路

来源:略阳县融媒体中心 2023-05-26 16:58:46

瓢儿成熟催人忙,不负时光产销旺。眼下正是野生瓢儿成熟上市的时期,当地果农们趁晴好天气忙着采摘、销售。为抢抓时节,郭镇集镇随处可见加工瓢儿馍的门店,镇村干部忙着推广瓢儿馍,勇红瓢儿馍、小郭瓢儿馍、倩姐瓢儿馍,家家生意火爆,整个老街上都飘着瓢儿的香味。截至目前,该镇共销售瓢儿馍12万个,单日最高销售3000个。 

图片

“好的,您要15个发往上海,马上给您准备。”“你好,您订的寄往西安的23个瓢儿馍已经发走了。”5月25日上午10点,郭镇集市上“郭镇瓢儿馍”小作坊的老板吴翔,正在接单备货,母亲和工人们也忙着和面、撒瓢儿、捏型、上锅,10个电饼铛同时冒着热气,一个个软糯香甜的瓢儿馍先后出锅分装,大家分工合作,忙而不乱,上午的订单要赶在中午前全部烙好,并按时发往订单所在地。

图片

在收银台前的订单本上,记者看见,已经有23个客户下了订单,每一个订单都在5个以上。“我们最近每天都是4点钟起来打馍,家人不够用,还请了一些周边没出去干活的邻居来帮忙,按天结钱,每天的订单大概就是300到400个左右,多出来的订单做不了就分流到别家去做。”吴翔一边忙着抽真空包装一边说道。

图片

桌上包装袋吸引了笔者的注意,款式并不统一。吴翔告诉记者,自从去年注册“郭镇瓢儿馍”商标后,镇上就指导他们对包装进行升级,既美观又不容易破损。“前两年我们只拉到县城卖,就用的食品袋,后来生意越来越好,我们就在网上订购包袋,还贴了标签,今年线上生意特别好,镇上就让专业的广告公司给我们进行包装设计,现在我们的瓢儿馍更加洋气了,馍也卖得更好了。”吴翔高兴地说道。记者从吴翔家离开,来到集镇的永利牛肉面馆,老板罗永强和员工正在忙碌加工、分装瓢儿馍,笑意满满,他们在四天前已经暂停牛肉面的售卖。“忙不过来了,瓢儿订单量太多,面就做不了了,最近每天都有个康县的顾客在我们店里拉走100个馍,等这一季馍卖完了,再继续卖面,两不耽搁。”罗永强说道。

图片

郭镇是我县的西大门,与甘肃省康县接壤,每天有近百辆车过往。罗永强在镇上开面馆已有10余年了,由于口味独特、量大实惠,吸引不少本地客人和过往车辆司机光顾,生意一直火爆,仅牛肉面年收入就在10万元左右,打响了“郭镇牛肉面”品牌。去年开始,他也加入到打瓢儿馍的队伍中来,收入持续上涨。“和卖牛肉面相比,打馍会更辛苦一些,起得更早一些,收摊更晚一些。但是我们必须得抢抓时间,打馍一年要增加不少收入,去年我们光打馍,收入就增加了3万了,今年生意更好了,截至目前都已经挣了3万了,等瓢儿下市估计能增加个5、6万左右。”罗永强高兴地说道。

和吴翔、罗永强相比,更加忙碌的是街口打馍的蒲春梅,由于她是传统炭火烤制,一次只能烤一个馍,在馍放入铁锅烤制期间,她得不停翻面,保证每一面受热均匀,出锅的瓢儿馍更加酥脆。

图片

因为是传统烤制,客源不稳定,蒲春梅要比其他打馍的村民起得更早睡得更晚,虽然辛苦,但是她用勤劳的双手将生活过得更有奔头。蒲春梅打的瓢儿馍和其他家的馍在品相上略有不同,她骄傲地告诉记者,郭镇现在打馍的人越来越多了,如果放在一起她一眼就能认出她自己打的馍,因为她在下锅烤制的时候,捏了印花纹,品相上更好看。“我做馍已经有十几年了,虽然一次只能打一个馍,但是做熟练了就10分钟一个馍,一天也能打200多个,很多顾客就是喜欢这个传统烤制的口感,每天都会有顾客上门来买,每一年也能挣个3万多块。”蒲春梅说道。

为解决瓢儿“出门难”、难以储存的问题,郭镇积极探索瓢儿馍加工产业,带动群众持续增收,同时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注册“郭镇瓢儿馍”商标,通过实体+网购的销售方式,让瓢儿馍“走出山”“进了城”,成为汉中地区“网红”食品。该镇野生瓢儿占地4500余亩,瓢儿馍加工作坊30家,从事瓢儿采摘、加工200余人。截至目前,实现销售额600余万元,为今年的群众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我镇的瓢儿馍加工从前年的3、4家到今年的30余家,发展势头非常快,每一家都有稳定的客源。今年线上销售比去年增长45%,我们跟镇上的物流公司对接签订安全协议,全力保障瓢儿的运输稳定,同时加大对加工小作坊的检查力度,卫生条件是否符合生产加工要求,是否配备防鼠防蝇防蟑螂等设施,杜绝生产环境脏、乱、差的现象,确保食品安全。”郭镇党委书记任杰说道。

责任编辑:付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