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这些珍贵非遗项目,藏着惊艳时光的美!

2022-01-05 10:22:42

汉中历史文化悠久,底蕴厚重

遗留下众多丰富的文化遗产

无论是代代相传的非遗项目

还是历经岁月的非遗美食

亦或是匠心独具的非遗技艺

都浓缩了一群人的历史传承和一座城的风土人情

今天就随小编一起感知汉中非遗文化魅力!

汉台区龙江龙舞

龙舞距今历史悠久,《后汉书· 礼仪志》中记载了当时人们举行祈雨等祭祀仪式时,儿童、壮年和老人穿着各色彩衣,舞起数丈长青、赤、黄、白、黑等各色大龙,凭借龙形道具,借助人体运动,来完成各种动作和造型。

“汉中龙江龙舞道具制作技艺”2009年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时,汉台区龙江街道办事处的龙舞项目还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龙江龙舞的道具以草龙、板凳龙、握杆龙、彩龙(布龙)四大部分组成。现存的有四类十二项不同特点,不同表演方式的龙制作和造型。

龙江草龙、女子龙、板凳龙、挝杆龙、五节龙、手龙、手把龙、彩龙等龙舞节目已成为一项地域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艺术,表演形式深受群众欢迎。

汉调桄桄

汉调桄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宋代,定型于元代,完善于明代,兴盛于清代,繁荣于民国时期,复兴、改革和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后。现存传统剧目1200多个。

汉调桄桄以汉水流域方言音调和击节乐器——桄桄子(即梆子)定名,与京剧、秦腔相提排名,属梆子腔系,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系,音阶为综合性七声音阶,调式为七声音阶的“徵”调式间“宫”调式。

它博采众长,吸收秦腔、川剧、碗碗腔之长,与汉中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梆子声腔,唱腔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之美,又有陕南地方音乐悠扬委婉之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南郑区协税社火

协税镇因古代官员协商征税之地而著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汉中有名的“戏窝子”。据史料记载,南郑的协税社火“兴于唐、广于宋、盛于明清”,以“雄、奇、险、趣、美、斗”等特点惊美于世,其扮妆优美逼真,摆架惊险刺激,精神内涵积极向上。

协税社火包括背芯子、床子、悬台、高跷、龙、狮、彩莲船、秧歌、东老爷出游等,尤其以芯子社火为代表,成为陕南民间文化中独具魅力的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近年来,南郑协税社火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协税镇亦被誉为陕南民间社火之乡,2009年,协税高跷社火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骞传说

张骞传说,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时也是中国优秀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骞传说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古代中国通往西方的第一条陆路交通线——“丝绸之路”的伟大壮举。

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带回大量异域信息,在当时是前所未闻的,根据《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张骞传》《张骞出关志》,人们对张骞故事的猜测、演绎等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张骞传说是流传在张骞的出生地汉中盆地、活动地域关中地区、封地河南南阳地区的传说故事。故事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易于传播,这些故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和精神价值。

镇巴民歌

镇巴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民风淳朴,民间文化遗产底蕴深厚且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镇巴民歌主要分为劳动号子、山歌、茅山歌、小调、民俗歌曲、祭祀歌曲等种类。演唱时往往一领众和,别具声势。山歌以爱情题材居多,有独唱、齐唱、对唱等形式,男声多用高亢嘹亮的高腔演唱,也可用豪放雄壮、节奏自由的平腔演唱,女声则统一用平腔演唱,拖腔缠绵,委婉细腻。镇巴民歌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镇巴民歌语言朴实简练,自然流畅,它不仅记录了当地的历史进程、生活情状、风土人情,还负载了宣传道德规范和普及劳动技能的任务。现镇巴民歌在当地民间承沿不绝。

一眼越千年,匠心承古今

非遗遇虔诚,相看两不厌

赏非遗、品文化、寻记忆

汉中这些珍贵的非遗文化

有你了解的吗?

温馨提示


1、疫情防控期间,非必要,不远行;不扎堆,少聚集;需警惕,不恐慌;

2、游览观光或参与活动时,注意个人防护,规范佩戴口罩,配合做好体温测量、健康码查验等相关疫情防控工作;

3、游客较多时,保持安全社交距离,间隔需大于1米以上,文明出行,健康、绿色旅游;

4、冬季出游提前查询天气和了解道路交通状况,关注景区开闭园情况,合理规划出游行程;

5、不在河道、山脚等危险区域长时间逗留;

6、游览观光时看清警示标识,注意自身安全。

责任编辑:刘丹